(1)学生交互性操作步骤,共 22 步。
步骤序号 | 步骤目标要求 | 步骤合理用时(分钟) | 目标达成度赋分模型 | 步骤满分 | 成绩类型 |
1 | 完成系统进入 | 5 | / | / | £操作成绩 R实验报告 £预习成绩 £教师评价报告 |
2 | 学习废水处理流程 | 10 | / | / |
3 | 结构展示 | 10 | / | / |
4 | 了解构筑物 | 10 | / | / |
5 | 找出构筑物结构设计错误 | 5 | 找出一个5分 | 15 |
6 | 通过提示掌握结构 | 5 | / | / |
7 | 视频展示 | 5 | / | / |
8 | 进入设计模块 | 1 | / | / |
9 | 案例:计算废水水量 | 5 | 5分 | 5分 |
10 | 选择进水容积负荷 | 5 | 5分 | 5分 |
11 | 计算有效容积 | 5 | 5分 | 5分 |
12 | 计算产气量 | 5 | 5分 | 5分 |
13 | 选择合适的水力停留时间 | 5 | 5分 | 5分 |
14 | 模拟厌氧颗粒污泥培养 | 5 | / | / |
15 | 了解培养过程 | 5 | / | / |
16 | 设计进水COD | 5 | 打开阀门才能采样分析;完成3次COD修改得35,否则培养失败 | 35分 |
17 | 培养天数动态模拟 | 4 | / | / |
18 | 了解培养过程 | 10 | / | / |
19 | 进入反应器故障学习内容 | 1 | / | / |
20 | 出水浑浊原因查找 | 9 | 找到原因,操作并确认得分 | 10 |
21 | 了解颗粒污泥解体故障影响因素 | 10 | 找到原因,操作并确认得分 | 10 |
22 | 完成全部实验,回答实验相关问题 | 10 | / | / |
(2)交互性步骤详细说明
本实验包括五个环节,其中学生交互性操作步骤共22 步。
第一环节:预习
学习内容包括:废水厌氧处理技术,IC反应器结构及工作原理。这部分由学生课前完成。
第二环节:实验简介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实验背景,实验目的,实验流程、实验要求以及成绩评定方法等内容。使得学生对实验教学有整体的认识。
第三环节:废水厌氧处理认知
学生进入仿真系统,进入预习模块后点击相应知识点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废水处理流程,IC反应器结构认知,IC反应器模拟装配。
步骤1:进入实验平台界面。
填写账号、密码后点击登录。登录平台即可点击“开始学习”,进入项目学习环节。
图5 平台界面
步骤2:进入项目学习环节,将出现图6界面,该界面即为实验仿真项目三大模块入口,分别为“IC反应器认知”、“反应器设计和启动”、“故障学习”。根据实验过程设计,完成实验首先需进入第一大模块。
图6 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虚拟仿真界面
步骤3:点击“IC反应器认知”。
进入反应器外部及内容主要结构的认知环节。如图7界面,该环节设置了“操作说明”、“知识点”、“设计考核”、“IC反应器视频演示”及“结构展示”等模块。初学者可以进入下一步,点击“知识点”了解相关反应器的知识。为下一步实验学习铺垫相关理论知识。
图7 认知界面
步骤4:进入“知识点”界面,如图8所示。
在本界面中,学生概况介绍对IC反应器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通过点击屏幕下方各单元图片,界面会弹出相应设备的介绍和图片,以平面展示形式,让学生对IC反应器内容主要构筑物有抽象的认知。其中包括:反应塔、设备内容结构、主要设施“三相分离器”、“反应器内部部分系统”、“颗粒污泥培养及可视外观”等。相关知识学习完成后,点击“返回”键“
”,重新回到“认知界面”。
图8 “知识点”界面
图9 “知识点”界面主要构筑物相关知识点学习界面
步骤5:点击“视频展示”进入“IC反应器视频展示画面”。
在视频展示中,我们可以通过观看短视频,同时通过老师对视频的介绍和讲解,从三维立体空间,观察IC反应器外观和内部结构(透视),并且通过学习亦能更加直观了解反应器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通过直观感知学习,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进入自主学生阶段,通过视频教学,引导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将知识自主的掌握在脑海中。视频展示结束后,学点击“返回键”返回“知识点界面”。实验将进入下一个环节。
图10 视频展示IC反应器内部三维立体结构
步骤6:点击“结构展示”,进入虚拟反应器内部结构展示部分。
在本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操作相应鼠标和按键,进入反应器一侧,见图11。真正以仿真形式表现实体反应器内容真实情况,从下到上了解反应器底部布水器的布设、三相分离器的位置及布设方式、回流水的走向、污水和生物污泥在反应塔中的流态,厌氧产生沼气的收集。同时,在这个环节设置了三个小“错误”,学生要点击“设计考核”方能完成纠错环节。
图11 IC反应器侧方位剖面图
步骤7:点击“设计考核”,进入纠错环节。
学生需要通过上个环节的仔细观察,找到反应器内部错误部位,直接点击错位位置,既能获得相应分数,圆满完成本环节“知识点”的学习。当学生在完成本部分实验有困难时,可以点击“?”,此时,会出现图14画面,此对话框会教会学生如何查错及纠错的时间,完成任务后点击“返回键”重新回图6“虚拟仿真界面”。到此,第一个模块的学习圆满完成。
图12 设计考核按钮 图13 反应器内部结构
图14 考核模式知识解读
第四环节:IC反应器设计和启动
掌握了IC反应器结构及内部主要部件后,学生进入实验主要阶段。在本阶段中,学生需要运用前面所需知识,对反应器进行设计和计算,通过选择正确的公式和参数设计出反应器容积,并启动IC反应器,进入“颗粒污泥培养”环节。
步骤8:点击“IC反应器设计和启动”按钮,进入实验主模块。
该模块设计一个典型案例—畜禽养殖场废水处理工艺中厌氧反应器设计,通过对废水流量、有机物浓度、负荷、容积的选择、计算和设计,让学生了解IC反应器的容积计算,引领学生进入“问题导向”环节。
IC反应器虚拟仿真学习操作按钮
图16 IC反应器相关参数的设计与计算
步骤15:完成设计计算部分后,进入模拟废水颗粒污泥培养模块。见图17。
本界面将出现操作指引,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污泥培养。厌氧颗粒污泥培养,需要具备的条件为:高稀释率、Ca的浓度、营养物质的需求、合适的微生物种群比例、合适的内核、产甲烷菌附于内核上生长、酸化细菌帮助维持颗粒结构等。本实验设计了营养物质(COD)、水质酸碱度作为颗粒污泥培养的两个变量因子。第一步:进水有机物浓度的选择。本步骤式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主要依靠的营养物质是有机物,在培养颗粒污泥时,有机物的浓度是决定因素,因而实验在完成有机物浓度数据选择后,将进入下一步骤。
图17 颗粒污泥培养界面
步骤16:点击进水阀门,设置进水COD,点击取样,显示当前模拟水质几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明白厌氧颗粒污泥形成与有机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
图18 颗粒污泥培养过程出水水质变化显示图
步骤17:水质酸碱度选择。作为颗粒污泥培养的另一个变量因子“酸碱度”,我们是利用加药剂的方式,来实现水质pH变化的。
图19 调节酸碱的药剂
步骤18:培养天数动态模拟。在界面右上角有一个时间变化显示器,按“天”在不断变化,此环节主要的知识点:学生了解污泥培养,特别是厌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并非1~2天,或一个短时间就能完成的,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适宜的环境条件方能成功培养成功。实验通过点击“进水阀”,对有机物(COD)进行三次选取,以及通过下面的显示的三个“试剂瓶”进行“pH”调节,如选择错误,取样的水质“pH”将产生变化,达不到适宜的培养酸碱度,40天后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提示。当然,如果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亦会显示“测验结束”的提示,见图19(1)、(2)。
图20(1) 厌氧颗粒污泥培养结果显示
图20(2) 厌氧颗粒污泥培养结果显示
第五环节:运行及故障处理
稳定运行的IC反应器,可能会出现异常现象。包括:出水口出水浑浊,出水携带污泥颗粒,反应器内污泥沉降,反应器上部的压力表压力过大报警,甲烷泄露监测表报警。学生需要根据异常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
步骤19:点击“故障学习”,选择学习的故障类型。在本实验中我们设计了厌氧反应器经常出现故障中有代表性的两个现象“出水浑浊”、“颗粒污泥解体”,告知学生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认真操作管理是保证出水水质达标不可缺少的工作。
图21 故障学习“按钮”界面
步骤20:点击“IC出水浑浊”,进入第一个故障环节。在本实验中学生通过点击“取样”,出现图21界面。可以发现出水水质“温度”是合适的、“pH”值偏低,主要问题是出水COD浓度值太高,因而该指标是引起水质变浑浊的主要原因,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了解采取哪些措施能解决出水水质浑浊问题。提示框出现“进水COD浓度值选择”,说明进水浓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降低进水COD浓度,再次点击“取样”,会发现出水COD浓度得到控制。
图22 出水水质显示界面
图23 调节进水COD后显示的出水水质
步骤21:点击“颗粒污泥解体”,进入第二个故障的学习。同样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学习法”,引导学生了解“颗粒污泥解体”同样会影响出水水质,使出水“pH”值偏低,出水COD浓度升高,出水不达标,见图24。本环节实验要求同学们调节进水COD浓度,正确选加药剂加入进水中,使厌氧生物污泥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进而逐渐形成“颗粒状”厌氧污泥,使出水水质变清。
图24 颗粒污泥解体出水水质指标图
步骤22:点击“导出实验报告”,实验操作部分结束。实验操作部分结束后,回到首页界面,点击“导出实验报告”按钮,将会弹出两个关于问题回答界面。
图25 导出实验报告按钮
图26 实验报告样式